行人和汽車之間,似乎永遠處於矛盾的對立面。據統計全球每年大約有124萬人因為交通事故喪生,這儼然已經成為了威脅行人安全的一大殺手。
谷歌是世界上最早探索和發展無人駕駛的科技企業,也是目前世界上無人駕駛技術最為成熟的科技公司。谷歌公司當初決定研發無人駕駛汽車時,是希望通過改變汽車的基本使用方式,協助預防交通事故。因為美國每年90%以上的交通事故人員傷亡是由駕駛員失誤導致的,無人駕駛技術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但是谷歌也在用一項項專利技術在向世人證明,別害怕,即使無人駕駛汽車發生車禍,我們也能護你周全!
除了不斷提高汽車的「智慧」,谷歌為提高行車安全性,·開發了各種各樣有趣的技術。
不過估計沒有哪一家公司像Google這樣執著於「新概念專利」了吧
那我們就來看看Google那些讓人腦洞大開的專利吧。
一、無人駕駛送貨卡車(2017年)
按Google的說法,使用這個專利的卡車,車身側面會被分成多個貨物隔間,並分別配有密碼鎖,當卡車將包裹送到指定地點時,平台會向取貨人發送PIN碼用以解鎖取貨。
當包裹運送完畢,卡車會繼續向下一個送貨點進發,或者回到倉庫裝載更多包裹。
不過也有個問題,卡車這麼高,怎麼取貨呢?很難想像大家在街邊爬車取貨的囧樣。估計可能還要配置自動卸貨系統之類的
二、外置安全氣囊(2015年)
外置安全氣囊不算什麼特別神奇的,沃爾沃就在V40上就使用過,這個外置氣囊只會在車輛傳感器監測到行人撞擊時彈出,引擎蓋的底部會被升起,氣囊形成緩衝墊,減少撞擊對行人頭部的傷害。
但Google的想法更加神奇。
首先氣囊的打開時機會更「準確」,因為汽車上的各種精密傳感器會對外部衝擊進行預判與分析。
一旦有危險,電腦會迅速下達指令給充氣控制系統,外部氣囊便會撐開,藉此降低猛烈撞擊帶來的破壞程度,而且前保險槓用的是一種稠度在耳塞和記憶海綿之間的某種富有粘彈性的泡棉,而擋風玻璃則被改進得更加柔軟。
遺憾的是外置安全氣囊的構思,並沒有經過實際使用的檢驗,效果自然無從驗證。但從實驗數據得知,外置安全氣囊可將傷害降低30%。
雖然想法是很美好,實際應用中肯定會出現一些問題。在發生碰撞時,也許會減少汽車對行人的衝擊,但安全氣囊本身的反彈力瞬間作用,會不會把行人彈到更遠的地方呢?那樣一來,造成的二次傷害會更加嚴重,而且瞬間衝擊力很容易導致內傷的發生
三、引擎蓋粘蠅紙(2016年)
比起外置安全氣囊的「減緩衝擊」,谷歌又探索了一種「粘人方案」。沒錯,真的與粘蠅紙是一個意思,按Google的說法他們將給無人駕駛汽車安裝具有強粘性的車頭以防止二次創傷。一旦撞擊到路人,路人就會被牢牢粘在車頭上。這,谷歌不會是從「粘蠅板」上找到的靈感吧。汽車將行人牢牢黏住,是不是有點滑稽。
而且為了避免在正常行駛過程中頭車成為昆蟲收集器,他們將會為粘性車頭設計一個類似於雞蛋殼的塗層,這種塗層在重物撞擊時才會破損產生粘性功效
而在行駛中不會沾染上塵屑。
專利文件說:「汽車最初撞上物體後,塗層破裂令粘性層暴露。」
但谷歌沒有說是否凖備在其無人駕駛汽車上應用這種概念。
但這種設想真的可以奏效嗎?美國物理學會外聯部主任麗貝卡·湯普森(Rebecca Thompson)表示,從物理學角度來看,藉助粘性車頭避免二次碰撞的確能夠減少傷亡。
不過她同時也指出,這個想法並不完美。由於行人被牢牢粘在車頭,汽車或許無法安全移動,而且在沒有緊急剎車的情況下,有可能在車底拖拽行人的腿或胳膊,造成新的創傷。
不過在衝擊狀態下還能黏住人,這粘性得有多大。雖然二次創傷可能避免,另外我們能順利從汽車上下來嗎?而且後期維護費用只怕也是付不起。
四,汽車變軟技術(2016年)
車身自動變軟」專利,製造出在撞擊時會自動變軟的車身。其實是在車身外面加裝了一層保護殼,車輛內部有許多由電纜、彈簧、桿子組成「張力部件」,可根據需要變得鬆弛或者收緊,從而調整汽車「外部剛性」。
圖中那些垂直的線可以收緊或者放鬆,能夠根據現實的情況調整無人車外保護殼的剛性。這個機關需要和車輛上的傳感器配合起來工作。一旦傳感器檢測到無人車要裝向其他物體(包括行人),那麼就會將信號傳輸給這些機關,收到信號後,機關會自主選擇收緊或放鬆以改變車輛外保護殼的剛性。
也就是說,在撞向車輛或者燈柱時,那些「弦」會收緊,保證保護殼的堅硬程度;如果撞向的是行人,機關會下達「放鬆」指令,讓保護殼「變軟」,減少對行人的傷害。
這個專利技術需要在車身內部置入線纜、彈簧等零部件,構成一種壓力膜,這樣可以自動調整車身的剛度。如果感應器感應到車輛的引擎蓋和前保險槓即將撞上行人,那麼與引擎蓋和前保險槓相關聯的拉力可能會減少,從而降低這些表面的硬度。
神奇的是,感應器可以區分發生車禍時,對方是人還是車輛。如果檢測到對方是車輛,為了保護無人駕駛汽車車主人的生命安全,車身並不會變柔軟,依然是堅硬的。
五、向行人「使眼色」(2015)
考慮到無人車沒有辦法與人交流,Google想到了讓車用不那麼攻擊性的方式,向行人傳達自己的行駛意圖。
其中一項專利顯示,谷歌可以配備機械臂及眼睛向路人做出手勢或眼神,讓行人得知汽車的意圖。專利內容還包括,在車身上的顯示器(如上圖所示),顯示汽車想跟行人說的話,例如顯示停車標誌、左右轉標誌、文字或文字加標誌,如上圖左邊的是「可安全過馬路」,總之就是讓行人瞭解汽車到底有何打算。專利亦指出無人駕駛汽車可以用喇叭廣播出上述指示,適用於視障人士。在另外一項專利中,可讓汽車經藍牙或網絡偵測到特定用戶的手機,在對方走近時自動把車門解鎖。
六、識別警車避免被開罰單(2016)
沒錯,Google想到辦法怎麼識別警車了
據悉為實現這一目的他們分了兩步走:第一,無人駕駛汽車識別出警車發出的藍色和紅色燈光;第二,利用一款探測系統,探測這些帶有閃爍燈光的汽車是不是在靠近自己。一旦識別出警車在靠近自己,就會對車內乘員做出提示,避免被開罰單。
點評:想法真的很不錯啊,只不過這會不會助長犯罪呢?只怕這技術過不了法律法規啊。
以上都是Google已經獲批的專利,還沒獲批或者被拒的可能就更多了吧。雖然這些目前都沒有實際使用
但未來的事情誰又能說的清楚呢。而且,那麼多在當時看起來荒誕不羈的構想,後來不一一變成了現實嗎?甚至變得更好。那同樣我們有理由相信,現在提出的一些設計與構想,會在某天悄悄來臨,改善著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社會
谷歌從2009年後一直在測試無人駕駛汽車,谷歌公司表示這種汽車的自動駕駛行程已經超過了100萬英里。
無人駕駛汽車測試中發生過一些小型碰撞事故,最嚴重的事故是同巴士相撞,而且谷歌的每月報告說大部分事故都是由於其他車輛的駕駛員失誤造成。
英國皇家事故預防協會的道路安全負責人凱文·克林頓說,在開發防止行人被撞的技術的同時,開發減少相撞傷害程度的技術也很重要。
他對BBC說,谷歌的專利是個有趣的例子,說明瞭目前汽車技術發展得多麼迅速。他說這種技術顯然需要開發和測試,確保可靠而且不會到來臆想不到的後果。
Waymo開始商業化
Waymo是一家研發自動駕駛汽車的公司,Google旗下的子公司。
Waymo剛開始是Google於2009年1月開啟的一項自動駕駛汽車計劃,之後於2016年12月才由Google獨立出來,成為Alphabet公司旗下的子公司。
項目由Google街景的共同發明人塞巴斯蒂安·特龍(Sebastian Thrun)領導。谷歌的工程人員使用7輛試驗車,其中6輛是豐田普銳斯,一輛是奧迪TT。這些車在加州幾條道路上測試,其中包括舊金山灣區的九曲花街。這些車輛使用照相機、雷達感應器和雷射測距機來「看」其他的交通狀況,並且使用詳細地圖來為前方的道路導航。谷歌說,這些車輛比有人駕駛的車更安全,因為它們能更迅速、更有效地作出反應。然而,在所有的測試中,都有人坐在駕駛座上,可以在必要時可以隨時控制車輛。
2012年4月1日,Google展示了他們的使用自動駕駛技術的賽車,命名為十的一百次方,也就是"Googol","Google"這個單詞的詞源。 2012年5月8日,在美國內華達州允許無人駕駛汽車上路3個月後,機動車輛管理局(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為Google的無人駕駛汽車頒發了一張合法車牌。為了醒目的目的,無人駕駛汽車的車牌用的是紅色。
商業化始於2017年11月,Waymo宣佈該公司開始在駕駛座上不配置安全駕駛員的情況下測試自動駕駛汽車,並在鳳凰城有限度的進行載客。2018年底,首款自駕叫車服務Waymo One推出市場,標誌著自駕車正式上路。
「我恨 Google 無人車。」
鳳凰城是第一批有幸提早進入新時代的幸運兒,可是這些的居民並不喜歡Waymo,甚至會說「我恨 Google 無人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大多數人可能都不知道,路測里程已經繞地球一圈,被寄望於顛覆世界,即將投入商業運營的 Google 無人車 (Waymo),現在連家門口的轉彎都搞不定。
頂著巨大光環,記者 在 Waymo 展開大規模運營的鳳凰城展開實地調查,還原了無人車世界的真實面貌。
在現實世界中,上路行駛的 Google 無人車,給當地的人類司機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煩惱,甚至引發出無處宣洩的憤怒。
那些頻繁遇到 Waymo 的人,異口同聲地說了一句話:「我恨 Google 無人車。」
Waymo 讓人類司機抓狂
和無人車並肩上路,可能並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這是五個真實的故事。
不能丁字路口左轉
距離 Waymo 鳳凰城總部最近的丁字路口,每隔幾分鐘就會有 Waymo 無人車經過,或左轉或右轉,有時一次來好幾輛。
在這個沒有信號燈的丁字路歐左轉時,Waymo 無人車時常遇到麻煩,找不到機會並線切入正常行駛中的車流。這條路的限速約 70 公里。人類司機很容易完成的左轉,Waymo 無人車要等待很久,這讓排在它後面的人類司機非常心煩。
超車老問題
找不到超車時機,是一個老問題了。不久之前,推特用戶 就拍下了一段視頻。當時一輛 Waymo 正進入高速公路,然而一直錯過超車進入主路的機會,最後無奈徑直駛入下高速的車道,只能有點「愚蠢」地離開高速公路。
佔道行駛
鳳凰城的東錦繡大街,雙向雙車道,但是沒有規劃車道標記。每次白色的 Waymo 無人車出現時,總是頂著黑色的傳感器,行駛在這條馬路的正中間。這讓路上行駛的其他車輛的車主感到非常不舒服。
停車三秒
還有一件事也被拿出來說了一番。在每個有停車標誌的地方,Waymo 都會停車至少三秒鐘。這是一個遵守交規的模範行為。不過也有不少的美國司機,覺得 Google 無人車「太乖」了。守規矩守到讓人類司機抓狂,一位當地的銷售代表說,他已經受夠了 Waymo。他拒絕在中午一小時的午休時間中花時間等待 Waymo 的車做出下一步決定。如果他被 Waymo 的車堵在後面,他就會非法超車。
記者採訪了當地一些頻繁遇到 Waymo 車輛的居民——那些在 Waymo 車庫附近辦公的人,其中十幾個人在被問到 Waymo 的時候回答了同樣的一句話:「我恨它們!」
安全至上,是對是錯?
對於上述種種,Waymo 回應時表示,「安全」是他們的首要任務,當然無人車也在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駕駛技術。
通常,Waymo 無人車被程式碼定義為精確遵守所有的交通規則。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Waymo 內部也有過爭論:是否應該模仿不嚴格遵守法律的人類駕駛員的行為。不過團隊最終決定,還是要做一個完美的司機。
哪怕看起來像個實習新手司機似的。
然而對於無人車來說,最大的問題是不遵守交通法規的人類司機或者行人。他們超速駕駛、不按要求停車讓行、開車時玩手機等等。Waymo 有時會以無法預料的方式作出回應,並導致人類駕駛員追尾。
這些問題,沒有任何一個是不能解決的,Waymo 沒有什麼錯,不能在違法或者不安全的狀況下駕車。主要有些人類司機的反應,就好像是路怒症上身。
鳳凰城是一個試驗場,也許未來情緒化的人類駕駛員,會發現被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司機包圍,然後逐漸被機器人司機淘汰。沒準未來機器的車技越來越好,反而人類司機駕車上路會受到限制。
其實只要多有車都自動駕駛,上述的為題就不會發生了,其實一切的問題不在Waymo,而是那些不守規定的人類。
當然也有人站出來高呼Google 這麼務實的公司也有人不滿?馬斯克那種誇張和極端的想法才危險好不好,他們兩年前就說能搞出全自動駕駛。
蘋果無人車再次引領業界?
想跟 Waymo 一爭高下的大有人在,比如蘋果公司。
最新的爆料稱,就在 Waymo 展開大規模路測的鳳凰城西面的 Surprise,蘋果公司建立了一個無人車測試場。
據超准的分析師郭明錤預計, 蘋果無人車最快將在 2023 年發佈。
他表示,蘋果能夠利用新技術推出無人車,刺激汽車市場的「潛在換車需求」。他相信目前的汽車市場發生改變的時機已經成熟,很像 iPhone 發佈前的智能機市場,「蘋果將重新定義汽車,並實現與其他同行產品的差異化」。
郭明錤的預測一向很準,如果你以後還想繼續購買全套蘋果產品,現在真的該認真考慮一下存錢了。
根據郭明錤的分析,無人車等新產品,將推動蘋果公司的市值從現在的 1 兆美元(約 30 兆台幣)進一步翻倍,達到 2 兆美元(約 60 兆台幣)。
另外,最新曝光的專利表明,蘋果的無人車計畫,可能不只是改裝現有車輛那麼簡單,這家公司可能正重拾造車計畫。
這兩個專利,涉及天窗和座椅。
第一個專利的名稱是「非線性滑軌活動板」,這是一種天窗,可以用多個滑軌來滑動車頂上的活動板。
第二個專利名叫「動態座椅觸覺反饋系統」。
這個系統包括幾方面的功能。其一,座椅的高度、角度、坐墊的充放氣、安全帶的鬆緊程度等,都可以根據外部數據變化進行調節,保障車內用戶安全。其二,通過座椅的輕微震動等方式,提醒司機注意路面情況。
這些只是最新曝光的兩項蘋果無人車專利。
今年 三月,蘋果無人車四個專利獲批,包括:手勢控制變道、車輛導流、路況感知及車輛控制等。 8 月,蘋果提交的一份專利申請書。描述了無人駕駛汽車如何告訴其他道路使用者它的意圖。7 月,蘋果提交的另一份專利申請書,則描述了車輛如何根據乘客的緊張程度來改變自己的駕駛風格。
Waymo,暫時是無人車霸主,但是不久的未來就不好說了。
留言列表